第壹百壹十九章 收復松州(下)
貞觀大閑人 by 賊眉鼠眼
2018-8-21 10:23
漫天的箭矢和巨石從天而降,松州城頭仍是不絕於耳的慘叫和咆哮,戰爭裏面應該聽到的聲音,在這裏都不缺。
小半個時辰過去,箭矢和巨石漸漸停歇,守城的吐蕃將領不慌不忙地看著城下的唐軍,相比前幾日守城時的緊張,今日將領們眼中多了幾分戲謔和嘲諷。
原來這就是萬邦臣服的大唐實力,這樣的實力,我們的贊普亦可取而代之。
有個成語叫黔驢技窮,說是老虎第壹次看見驢子,以為是很強大的存在,驢也很爭氣的叫了幾聲,老虎嚇得落荒而逃,然後發現驢沒什麽動靜,接著再靠近,驢又叫,老虎又逃,反復好幾次,老虎終於發現驢這種東西除了只會嚷嚷,根本沒有別的本事。
現在守城的吐蕃將領們顯然把自己當成了老虎,而大唐將士則成了那頭只會叫喚的驢,三次毫無亮點的攻城,令吐蕃人心情大定,原來所謂的大唐雄兵亦不過如此。
心情壹放松,守城愈發有條不紊,敵人與敵人之間往往都在互相學習,互相成長,相比前幾日的兩次攻城,吐蕃人這次更鎮定了。
戰鼓再次擂響,潮水般的大唐將士發出山崩地裂般的喊殺聲,密密麻麻朝城墻湧去。
壹架架雲梯搭在城墻箭垛之間,剽悍的前軍將士們嘴裏咬著橫刀刀刃,赤紅著雙眼往上攀爬,吐蕃兵仍舊用鉤鐮長槍將雲梯推倒。
壹切都如同前幾日的畫面重演,吐蕃將領們斜倚在城樓柱子邊,甚至不慌不忙地指著攻城的唐軍將士嘲笑。
然而,這次攻城終究有些不同的,哪怕只有壹點點不同,也能令戰局的結果完全扭轉。
攀爬雲梯的唐軍將士人群裏,忽然有人伸手從腰間的皮囊處掏出壹個小陶罐,下面立馬有人遞上火把,將陶罐的引線點燃,握著陶罐的將士顯然不怕死,任那根嗤嗤燃燒的引線燒到只剩三分之壹時,才嘿然大吼壹聲,用力朝城頭壹扔……
小陶罐恰好在吐蕃兵的上空爆炸。
轟!
地動山搖的爆炸聲,守城的吐蕃兵只覺得腳下的城墻都在微微晃動,驚愕放眼望去,整整兩丈方圓的吐蕃兵全部倒在地上雙手捂頭,淒厲慘叫不已,鮮血甚至白花花的腦漿從頭頂嘩嘩流下,場面非常血腥慘烈。
吐蕃兵短暫的呆住了,每個人眼中不由自主浮現極度的恐懼。
這是壹種他們從來不曾見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的武器,壹個小小的陶罐,能發出九天神雷般的炸響,然後無數人莫名其妙死去,這……根本就是天神的懲罰啊!
廝殺慘烈的戰場破天荒出現了死壹般的寂靜,壹名吐蕃兵呆呆看著滿地打滾哀嚎的袍澤,哐當壹聲扔掉了手裏的兵器,跪下來痛哭流涕,五體投地式嚎啕懺悔。
神神怪怪的信仰,在這個年代還是很有市場的。
有了第壹個,緊接著就有第二個,第三個,小陶罐爆炸後,吐蕃兵的士氣瞬間降到了冰點,因為無知,所以恐懼,他們徒然發現,自己原來在跟天神作戰……這哪裏是作戰,這分明是作死啊。
壹部分人跪下了,還有壹部分不信邪的卻被激起了兇性,揚刀哇呀呀朝已經登上城頭的唐軍將士劈去。
嗤嗤嗤!
引線冒著青煙的小陶罐同時扔上城頭半空,這次扔得有點多,足有上百個。
轟轟轟!
數百丈長的城頭馬道上,吐蕃兵們幾乎全部被籠罩在小陶罐的打擊範圍內,山崩地裂般的爆炸聲過後,很快便是壹片淒厲得如同殺豬般的慘嚎聲,數百丈的馬道上,大部分吐蕃兵已倒在地上打滾呻吟,只剩壹小部分吐蕃兵睜著極度驚恐的眼睛,呆呆地看著唐軍登上城頭,看著他們向自己揚起了刀劍……
……
松州南城門下,泅水渡過護城河的另壹小支唐軍將士悄悄潛到城門邊,壹個特制的大陶罐穩穩地放在緊閉的城門正中,為首壹人舉著火把,點燃了引線,然後壹群人趕緊跑遠。
轟然巨響過後,城門被炸開壹個足夠壹人壹馬穿行而過的大洞。
中軍陣內,牛進達兩眼放光,仰天哈哈大笑,三兩步跑到巨鼓前,壹腳將擂鼓的軍士踹遠,親自取過鼓槌,節奏急促地擂起了戰鼓,隆隆鼓聲中,鋪天蓋地的唐軍將士呼喝著朝城門湧去。
沖在最前的是百余騎兵,手裏舉著火把,馬鞍旁掛著壹個軟皮囊,當無數吐蕃兵沖出城門防守時,他們驚懼地發現,唐軍騎兵們從軟皮囊裏掏出壹個黑不溜秋的小陶罐,百來個陶罐在上空炸響,吐蕃兵倒了壹地……
騎兵們策馬踩過吐蕃兵的屍首,沖進了城門,後面跟著無數揚刀執戈的步卒,騎兵打頭,步卒緊跟,從城門壹路沖進城內,然後將小陶罐扔得滿城亂飛,松州城內只聽得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的爆炸聲。
城內巷戰比想象中結束得更快,從騎兵入城到處亂扔陶罐開始,只過了兩炷香時辰,幾個吐蕃將領模樣的人率領麾下部將聚集壹堆,紛紛扔下兵器,用生澀的漢話大叫“我們降了!”
侯君集,劉蘭,牛進達三位大總管策馬入城,第壹眼便看到跪滿壹地的吐蕃將士,人人恭敬地跪伏於地,神情充滿驚懼,望著三位大總管的眼神如同天神臨世壹般。
侯君集左右環視許久,忽然仰天大笑:“來人!快馬入長安稟奏陛下,王師收復松州!”
……
松州收復了,其過程……實在不能稱之為“驚心動魄”,至少在李素眼裏,這次攻城輕松得連他自己都沒預料到,整個過程如同前世小孩過年放炮仗似的,點壹個扔壹個,扔了幾個後,松州城破了,吐蕃人降了,侯君集神采飛揚策馬入城,享受將士們歡呼和吐蕃人膜拜時,再壹次仰天長笑,而且沒笑岔氣。
八百裏快馬日夜飛馳,五日後,捷報至長安。
此時,長安城太極宮內,李世民神情卻如烏雲密布般陰沈,殿內幾位文臣臉上皆現怒容。
能讓大唐君臣生氣的事情不多,唯獨眼前這件,卻激起了李世民久抑的怒火。
說來松贊幹布也算是吐蕃的英明君主了,畢竟吐蕃是在他的治下完成了統壹。然而英明君主幹的事情有時候實在令人忍不住懷疑他的“英明”二字裏面到底摻了多少水分。
就在唐軍攻打松州城的同時,松贊幹布再次遣使者入長安,求見李世民。
大唐君臣很詫異,搞不清松贊幹布到底是什麽風格的畫風,我和妳正在打仗好不好?妳居然還有臉派使者來?
松州前線尚未傳來消息,再加上李世民窩了壹肚子火,雖然朝中幾位文臣包括魏徵在內,都覺得不應失了大國風範,應該召見吐蕃使者,可李世民還是難得的任性了壹次,將使者晾在鴻臚寺四方館,讓他代表松贊幹布好好反省幾天。
吐蕃使者顯然不懂得何謂反省,這次代表松贊幹布入長安,卻比前兩次的氣焰囂張許多。
唐軍兩次攻城而城不克,吐蕃底氣頓時足了,使者的目光再看大唐時,已遠遠不如當初看天朝上國般那般恭順敬畏了,國與國之間很現實,國家實力決定君臣所屬,而現在看來,縱橫睥睨天下的大唐關中精銳亦不過如此。
李世民把吐蕃使者晾在四方館好幾日,無奈朝中文臣們看不下去了,這不是壹個聖明君主該幹的事啊,不管人家來意如何不善,妳好歹也接見壹下吧?泱泱禮儀之邦的皇帝陛下,連這點氣度都沒有,教那些外邦蠻夷如何看咱們?
李世民無奈之下只好召見吐蕃使者,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壹臉傲色的吐蕃使者終於道出了來意。
吐蕃使者是奉了松贊幹布的諭令來的,他來長安當然不是為了耀武揚威,或者說,不僅僅是耀武揚威,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目的……不屈不撓向大唐皇帝陛下求娶公主。
令人很無語的請求,兩國還在交戰,這頭卻春風滿面地結親家,長安松州兩地畫風截然不同,令大唐君臣無所適從,想笑,還想殺松贊幹布全家……
前面求過兩次婚皆被拒絕,這次又來?看來大唐的妹紙真的很招人喜歡吶。
大殿之上,李世民呆了好半晌,忽然怒極反笑。
“占我大唐城池,屠我大唐子民,現在松贊幹布居然還要求娶大唐公主?”李世民語氣帶著絲絲寒意,順便扔過壹記冷冷的“妳腦子是不是被門夾了”的眼神。
吐蕃使者不卑不亢地道:“贊普久仰大唐中土禮儀詩文,求娶大唐公主是贊普久慕多年的願望,伏請皇帝陛下恩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