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

傲骨鐵心

歷史軍事

明崇禎十六年,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
上岡此地東臨黃海,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順隆武帝

大流寇 by 傲骨鐵心

2022-4-15 22:02

  中國乃禮儀之邦,以孝治國。
  即將黃袍加身的陸四身為大順臣民榜樣,自當身體力行踐行孝道。
  此為公。
  論私,哪有兒子快活不讓老子舒坦的。
  又不是沒錢,也不是沒女人。
  當然,給老爹續個弦除了陸四真心孝順以外,這件事也關系到國事。
  也是事實,天子之家,又哪有私事可言。
  此國事為大禮事與蒙古事。
  陸四要登基當天子,特意命人護送他爹來北京,按從前規矩肯定是要封他爹為太上皇。
  奈何這大順非陸四首創,而是由他嶽父李自成所創,所以怎麽將李順與陸順理清,怎麽追謚李自成,又怎麽安置健在的闖王他爹,就成了大順朝如今最棘手的大事。
  急,比中央政府成立更急。
  大順這個國號,經多方考慮,綜合各方意見,權衡再三,陸四不做更改,因為不管怎麽說,他都是高舉革命旗幟的第三代闖王,是帶領大順將士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監國。
  既為大順監國闖王,又怎可能把大順旗幟給換了呢。
  再怎麽著,這個大順旗幟給陸四帶來了十余萬精兵,他陸文宗不能做白眼狼,提上褲子不認人。
  國號改不改倒不是大問題。
  大問題是李順和陸順的承繼關系。
  而這個承繼關鍵的關鍵又首在於怎麽給李自成這個嶽父和陸有文這個親爹定性。
  顧君恩引經據典,說闖王生父不當為太上皇,當依後周柴榮例以“元舅禮”待之,並在皇帝登基後回揚州安置,不然於禮數不合。
  畢竟兒子是天子,父親只是元舅,父見子行臣下禮肯定也不合禮數,因此幹脆兩不相見。
  陸四不答應。
  敢情鬧了半天革命,他倒把老子給革沒了。
  所以,叫顧君恩他們再議。
  原則只有壹個,要兩全其美,既照顧了李自成這壹塊,也得照顧他爹陸有文。
  至於陸家的太廟供個李家的先祖,陸四倒無所謂。
  禮制嘛,人定。
  周禮未定之前,何來禮?
  周禮定後,難道也不曾修改過?
  還不是揣磨上意,修修改改,文官禮官想破腦袋替君上的決定背鍋做文章。
  當年,嘉靖不就是這樣幹的。
  更何況,李自成代表農民階層推翻腐朽的朱明統治階級有功,其殉國更不失民族氣節,於公於私都當為後人崇敬,為萬世所祭拜。
  故而,陸四要給李自成壹個公正待遇,是蓋棺論定,永不翻案,不是什麽五五、四六。
  淮軍能夠發展壯大,也脫不開李自成的大順,沒有李自成就沒有陸文宗,因果關系也是成立的。
  當年要不是李自成讓河南節度呂弼周、定南侯董學禮率軍南下淮揚,幼小的淮軍早被明軍絞殺幹凈,哪可能絕地逢生,揮師北伐,從而有了今日之陸家天下。
  李自成要崇,陸有文也要敬。
  嶽父、親爹都得壹個待遇,陸四斷然不會允許自己沒了爹的,所以他得接他爹來北京,而將滿洲的國主福晉哲哲下嫁於他爹,也是替他爹貼金。
  另外,哲哲是滿州人的國主福晉,出身又是漠南蒙古科爾沁,其若成了陸四他爹的老婆,是有利於團結漠南蒙古諸部,為大順接下來的統壹蒙古之戰奠定基礎。
  任何中國新興王朝,必定要解決蒙古問題,實現王朝的統壹和擴大,此必然事,陸四這邊肯定不能免俗。
  是先征蒙古還是先征南明,陸四這裏也在考慮。
  軍事實力上,大順如今是可以兩線用兵的,畢竟蒙古如今分漠南、漠北兩部,漠南被滿洲打成殘疾,漠北又分裂成幾個部落,陸四只要派幾萬精兵出關,絕對能夠威懾蒙古諸部,吞並漠南,對漠北形成絕對壓制。
  前提是錢糧能夠供應得上,而錢糧問題又恰恰是大順現在最大的短板,尤其是糧食。
  另外要老爹娶哲哲也是對歸降滿洲的壹種安撫,此舉也極有可能會分化準備降明的阿濟格部滿洲兵。
  至於老爹是不是願意納個滿洲太後為妻子,陸四覺得他爹多半是願意的。畢竟打他娘去世之後,他爹也打了十幾年光棍。
  要說年紀,他爹陸有文其實也不大,今年不過46歲,比哲哲這個國主福晉還小壹歲。
  哲哲嫁了他老爹,陸四是不是得喊壹聲娘,問題也不大,只要哲哲別高齡產子給陸四弄出壹堆弟弟妹妹就行。
  不給老爹找個年輕的女人續弦,偏要把47歲的哲哲嫁給老爹,顯然,陸四存了私心。
  他還真怕老爹聊發老年狂,把國主福晉肚子弄大,留個爛攤子給他。
  到了政務院,就聽裏面吵成壹團。
  爭吵的雙方壹派以左輔顧君恩為首,壹派以寧紹先為首。
  寧紹先是前明進士出身,李自成於西安建立大順時擔任弘文館學士,禮政府侍郎,並主持了大順第壹屆科舉,出題《定鼎長安賦》,拔扶風舉人張文熙為狀元。
  大順兵敗後,寧紹先潛回老家躲藏,兩個多月前聞聽西安光復喜極而泣,後陜西總督孟喬芳派人專程送他前來北京,日前剛剛被任命為大順的工政府尚書。
  除顧、寧二人外,還有行營書記姜學壹,行營參軍賈漢復、剛剛從山東抵京的通會陳不平、文彥傑,另外就是暫為刑政府顧問的黨崇雅、以及昨天才進京今天就迫不及待“上崗”的禮政府侍郎馮銓等人。
  陸四起初以為這幫人爭的是他爹能不能封太上皇的事,聽了幾句方曉得眾人是在爭執年號的事。
  顧君恩等壹共擬出五個年號,分別是“興武”、“定武”、“隆武”、“康熙”、“平治”五個年號。
  這五個年號陸四壹眼就認得四個,定武、隆武不就是原歷史南明二帝的年號麽,而那康熙更是滿清下壹代年號。
  也就興武和平治陌生。
  心中自然詫異,後也釋然,原因是這年號擬就本就是這個時代文臣的集體智慧,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顧君恩等人建議以興武為年號,原因是監國以武復大順,以武定天下,自當是興武。
  寧紹先等人卻建議以平治為天下,平治即太平治世的意思,是謂永昌之後為平治。
  “監國的意思是?”
  眾人爭執,各有道理,最後決策權肯定在陸四這邊。
  陸四看了眼桌上的五個年號,最後說道:“我看就是隆武吧。”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