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

傲骨鐵心

歷史軍事

明崇禎十六年,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
上岡此地東臨黃海,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百七十三章 淮軍第壹鎮

大流寇 by 傲骨鐵心

2022-4-15 22:02

  陸文亮的擔心是多余的,陸四從來沒有想過屠城。
  他只會殺人。
  殺應該殺的人。
  不殺人,他哪來的錢財維持淮軍運作,又哪來錢財賞賜那幫賣命的降兵。
  做人厚道也要公平,陸四就這麽個理,誰給他賣命,他就給誰好處。
  早在揚州開撥之前,陸四就召集降兵於揚州梅花嶺下訓令,所令只壹條,自即日起,但凡隨淮軍出戰五次者,不問勝負,只問進退,凡進者皆可為淮軍正兵,拿正餉、食正祿;出戰十次者,斬首五級,可晉壹級。
  以此類推,出戰次數越多,斬級越多,則晉職越高。若非隨淮軍同戰,而是獨自出戰,除記出戰壹次,上下又可得戰後繳獲兩成。
  此為賞。
  壹人不進者,斬同隊;壹隊不進者,斬同營,又為罰。
  賞罰分明,治軍之前提。
  那麽,劉定生所率出戰降兵獨自攻打興化城便當記出戰壹次,並可得城中繳獲財富兩成。
  兩成繳獲看著多也不多,少也不少,卻足夠這些降兵為之鼓舞了。
  而不管降兵是勝還是負,對陸四都沒有壞處。
  勝了,再戰,壹次又壹次,便是淮軍可用之精銳。
  敗了,再戰,壹次又壹次,活下來的同樣也是淮軍可用之精銳。
  區別只在於死的是降兵,而非淮軍嫡系。
  說白了,就是如何使炮灰在壹次次戰鬥中變得可信任,也可用的壹個誰都會的簡單法子。
  視線中,已有上百降兵攀上了城,不管興化城內動員的百姓如何頑強,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失守沒有任何懸念,只看究竟要死多少人。
  先前夏大軍指揮風字營和徐和尚的新二營之所以遲遲無法破城,壹來是因為他們缺少攻城器械,在第壹次攻城失利後他們就基本上只能“望城興嘆”;
  二來是興化境內有多股反淮勢力在“活躍”,這就使得攻城淮軍無法安心破城不說,還被那些地主士紳拉起的隊伍分散了兵力,否則不管這些人淮軍的糧草輸送就成了大問題。
  夏大軍之所以命人屠了三個村,就是因為被這些反淮隊伍攪得方寸大亂,以致失去理智。
  說白了,興化城之所以能堅持到現在,不是因為守城的烏合之眾有多麽能打,而是攻城的淮軍人少同時沒法使出全力。
  當擁有大量攻城器械的淮軍主力趕到,興化城的失陷就是定局了。
  “夏兄弟,別多想了,打不下來不是妳不行,而是我給妳的支持太少。”
  陸四翻身下馬走到壹臉羞愧的夏大軍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指著攻城的那幫降兵道:“這些人以後就歸妳這個旅帥帶了。”
  “啊?好!”
  夏大軍大喜,他是昨天才曉得自己被任命為第壹鎮第壹旅旅帥的。
  ……
  淮軍已經是家大業大,現有兵力不計淮安那邊已高達四萬人。
  其中,揚州地區的淮軍就有旗牌隊、鐵甲衛、新壹營三千余,南下河工又有四千余,降兵則多達八千余,總兵力高達壹萬五千人。
  此外,通州、泰州又有以程霖新壹營、沈瞎子的沈字營為主力的九千多人。
  這也是陸四倍感驚喜所在,當初他只給了程霖、沈瞎子不到三千人“東征”,沒想到這兩人不但靠這三千人拿下了泰州、海州的廣大區域,還將部隊壹下擴編到近萬人。
  戰果之大,擴兵之多,讓陸四對賣油郎和扶重的真是刮目相看,也不禁想到前世某支軍隊中那些大半都是農民出身的將領。
  壹個連拉出壹個營,壹個營拉出壹個團,壹個團拉出壹個旅……
  如果不是程霖和沈瞎子那邊也沒有繳獲到明朝水師的戰船,陸四認為這兩個大字不識的傻大膽說不定都能把江南給他掃平。
  鹽城、興化這裏有夏大軍的風字營,徐和尚的新三營,輜重營以及其余鹽城縣各營,雖然因為興化這塊糞坑中的石頭使得夏、徐、蔣等人沒法擴大戰果,也沒法擴軍,但也有七千多人。
  如此,加上寶應廣遠那邊,高郵的二陳,僅從賬面計算,陸四領導的淮軍南路軍就已經多達三萬七千余人,這個兵力和留在淮安城的北路軍差不多,實力卻是遠超北路軍,這是絕對沒有疑問的。
  此外淮軍老營已收納八千余將士家屬,不過老營都是老人婦孺,所以不計戰兵。
  高達四萬人的南路軍,軍制最高不過營壹級,各營兵力也不相等,有多有少,指揮系統也亂,且散在各處沒有形成“主力”這壹概念,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淮軍“高速”發展的需求,更加不能適應即將到來的抗清鬥爭大兵團作戰的要求。
  故而,早在從六合回來的路上,陸四在考慮“清鄉”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改編淮軍。
  按理,他陸文宗既當了大順淮揚節度使,那麽淮軍就當按照順軍的營制進行改編,成為真正的大順軍,但陸四沒有這樣做。
  原因是順軍的軍制也比較亂,主力是五營十二將,什麽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之類的,地方又有衛帥、掌旅、都尉、部總等武職,此外還有大量明朝的降將降兵,什麽總兵、副將之類的明朝官職在順軍中依舊存在,權屬指揮跟淮軍壹樣也是亂得壹塌糊塗。
  估計順軍高層肯定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只是他們現在忙於東征北京顧不上。
  陸四這邊卻是要馬上著手淮軍的“正規化”,在考慮淮軍實際情況後,他決定在什、哨、隊、營原基礎上再加標、旅、鎮三級。
  即10人為壹什,30人為壹哨,90人為壹隊,270人為壹營,810人為壹標,2430人為壹旅,7290人為壹鎮。
  此外,壹隊配旗牌兵2人;壹營配旗牌兵10人;壹標配旗牌兵30人;壹旅配旗牌兵100人;壹鎮獨設旗標840人,鎮再轄騎兵壹營,鐵甲壹標,這樣算下來,壹鎮便轄官兵10500余。
  定下鎮制後,陸四沒有馬上將所轄近四萬淮軍壹下編成四個鎮,而是先建壹鎮,通過這個新鎮的軍事系統磨合淮軍精銳,使之先成為主力,待擁有大量實戰經驗豐富的軍官後再建第二鎮。
  否則,各鎮和從前的各營又有什麽區別。
  這個第壹鎮,陸四是親自統領。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