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

傲骨鐵心

歷史軍事

明崇禎十六年,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
上岡此地東臨黃海,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二百九十四章 孩兒要做中國皇帝

大流寇 by 傲骨鐵心

2022-4-15 22:02

  扶保潞藩、福藩南下各自為帝,人為制造兩個明朝,這是壹個瘋狂的計劃。
  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在於三點,壹是南都的明政權現在不知道崇禎及其三子是否活著,因此帝位空懸。
  二是南都政權只在淮西、武昌有兩支強大兵馬,而在其余地方並無強軍。淮軍以東海水師沈廷揚部海渡兵馬至江南,不會遇到當地明軍的阻攔。
  三是,無論潞藩還是福藩,都有資格被擁立為帝。
  基於此三點,陸四提出制造“兩個明朝”的大膽設想,只要將所擁立的明朝親藩送到江南,並同時傳出崇禎及三子殉國消息,已經等了壹個多月的南都文武肯定要立即擁立新君。
  他們等不了。
  如此壹來,成功“脫險”南渡的福藩或潞藩就會如願祭拜孝陵,從而成為明朝南方的新君。
  這不是陸四前世“四鎮”武夫策立,而是正統承繼,遠在武昌的左良玉無話可說,近在鳳陽的馬士英同樣也必須接受事實,更莫說黃得功和劉良佐這兩位還不算大人物的軍頭。
  先送福藩還是先送潞藩,陸四在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先送潞藩過江,讓這個原本就是東林黨最支持的“賢王”先為帝。
  好處是三個,第壹自然是潞王膽子太小,易於控制;
  二是潞王登基不會遭到東林黨反對,東林黨的魁首史可法就是南都的實際掌權人,因此在沒有福藩競爭的情況下,潞藩的上位可以說是毫無阻力;
  三是潞王承序資格不如福王,又知福王想要除掉他,故而當上皇帝後壹定不會同後面成立的福王政權妥協,從“兩個明朝”變成壹個明朝。
  只要兩個明朝爭相拉攏陸四,競賽“酬北”,陸四才能源源不斷的從江南獲取錢糧。
  哪怕在北方不斷的吃敗仗,只要有南方的兩個明朝持續“輸血”,淮軍就能頂下去。
  這個局面很有點像當年的蒙金宋。
  當然,陸四只是借鑒這段歷史,他絕非完顏韃子。
  孫武進臨危受命,肩負起保衛明朝的重任。
  他是陸四眼下最值得信任,也是唯壹能拿出手先去建立壹個明朝的人選。
  因為,這家夥夠黑,夠狠,也夠狡猾。
  不識字的人,有的時候比識字的人還難對付。
  要想確保孫武進這個明朝的秦檜能坐穩,不會被人拉下馬來,首先就必須要有武裝為其保駕護航。
  陸四將孫武進原本指揮的旗牌隊1000精兵交由其統領,這支旗牌親兵隊也將成為潞天子的錦衣親軍。
  再調馮漢部500騎兵,第二鎮抽2000人,第三、第四兩鎮各抽3000人,計9500名官兵隨孫武進南下。
  以南都和江南區域的明軍實力,孫武進手頭這9500名“明軍”可以說是無敵的。
  另外沈廷揚的東海水師也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為孫武進的外援,江南真要發生戰事,這支水師可以隨時將通泰的第三鎮運過江。
  屆時是淮賊南犯還是友軍來援,就要看形勢的發展了。
  光有兵馬不行,還必須為潞王政權配備壹支同南都政權稍有不同的文官隊伍。
  海州這些被截扣的南下官員就是很好的政府班子成員,尤其是這幫南下官員還“自覺”形成了擁福派、擁潞派……
  擁潞派的成員多是東林復社成員或與東林復社有關系,這些人隨潞王回到江南雖有“投順”之嫌,但東林黨和復社肯定不會拿自己人開刀,加上潞王又是他們最支持的藩王,壹個以潞王為天子的完全東林黨政權可以說是必然建立的。
  但南逃這些擁潞派官員畢竟有“降順”的汙點,即便黨內不會追究他們,這些人在南都政權也未必如意,因此利用好這些人,不僅能對東林壹家獨大的“潞天子”政權造成麻煩,也會給淮軍在南都政權中批發出壹幫小秦檜來。
  壹個大秦檜外加無數個小秦檜,以及壹個由於淮軍的鼎力扶持才坐上皇帝寶座的天子,這個“潞天子”政權可能比“福天子”政權還要親近江北。
  孫武進身後馬車內坐的就是潞王,他壹路上都在背誦壹段講話稿。
  陸四親手寫給潞王的講話稿。
  “呼!”
  都督在溝渠邊滿臉泥水的樣子仿佛就在剛才,想到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孫武進深呼吸壹口,從馬上翻身躍下,朝右邊站立的幾十名官員壹指,喝道:“妳們過來!”
  這架勢可把陳名夏、高鬥先、余允中等擁潞官員嚇了壹跳,壹幫人猶豫著是不是不上前時,壹隊手持大刀的甲士就向他們走了過來。
  爾後,不用這些甲士亮刀威逼,壹眾擁潞官員就顫顫巍巍的走了過去,他們被帶到了那輛馬車前面。
  “陛下,這些都是營中擁護於您的臣子,請陛下下車與他們說幾句話。”孫武進悶聲悶氣,心裏有壹萬個不甘。
  “啊?好,好的,好的啊。”
  潞王將“講話稿”放下,從車中探出清瘦的身影。
  “是潞王!”
  遠處擁福派和擁其它派的官員有識得潞王的當時就失聲叫道。
  陳名夏等壹幫擁潞派官員更是激動,不敢相信潞王就在他們眼前。
  潞王緩緩走下馬車,環視壹眾看著他的官員,臉上先是有復雜的情緒,繼而堅定的咬牙,忽的激昂說道:“東虜入關,京師淪陷,北方告急,中國告急!諸位,大明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要鋌身而出,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將滿州韃子趕出中國!”
  激昂聲中,潞王的身影顯得很是高大。
  他的言辭不僅讓擁潞派官員們激動起來,也讓擁福擁其它的官員都激動起來。
  擁立新君是他們的共識,抗清同樣也是他們的共識,否則他們不會南下!
  “孤是穆宗親藩,於此國家危難之際,孤斷不會置之不理!而妳們中有些人在京師從賊,”
  “殿下,我等……”
  陳名夏等人心中壹慌,急於解釋當時的無奈。
  潞王卻揮手打斷他們,擲地有聲道:“不必解釋,因為無須解釋!不管妳們是否投降過闖賊,孤都赦免妳們!孤以為降賊是為難臣,降韃才是奸賊!”
  “殿下!”
  所有官員聽了潞王的話都眼眶壹紅,有些人甚至忍不住落了淚。
  “祖宗江山社稷絕不能斷送,中國之地也絕不能為滿洲所有,孤今日就要帶著妳們去南都,孤要妳們同孤壹起奮發圖強,繼承太祖事業,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激動的聲音中,擁潞派的官員連同他們的家眷隨從壹起被帶出了營地,追隨潞王上了壹艘高大的海船。
  這讓留在營中的其他官員感到不解,不知為何潞王不帶他們壹同南下。擁立觀點不同,但既然潞王首先脫險南渡,那大家為了大局也肯定會支持潞王的。何以就這麽拋棄了他們?
  “沈司業,潞王這是什麽意思?難道我們不是大明的臣子嗎?”庶吉士周鐘發現國子監司業沈廷揚正在與人說話,急得抓著柵欄大聲喊了起來。
  “這……”
  沈廷揚嘆了壹聲,要弟弟沈廷飛去準備潞王南下的事,走到柵欄外對那周鐘道:“妳們……等下壹批吧。”
  這就是答案。
  ……
  盛京,忽然八門同時擂鼓,聲震全城,連宮城都被驚動。
  上百騎於盛京城中縱馬奔馳,馬上的八旗將士興高采烈的大呼:“入關了,入關了!”
  這上百騎以極快的速度將攝政王率大軍擊敗李自成,成功奪取明朝京師的好消息傳遍盛京。
  留守盛京的鑲藍旗主、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在同壹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報進宮中。
  清寧宮中,剛剛送走鄭親王的莊妃博爾濟吉特氏抱著自己的兒子福臨,高興的摸著兒子腦袋歡喜道:“皇帝,妳要去關內做中國人的皇帝了!”
  “額娘,我是滿洲人的皇帝,為何要做中國人的皇帝?”
  九歲的福臨對於中國的概念很是模糊,他只知道自己是大清的皇帝、滿洲人的皇帝,不明白怎麽突然就要去做中國人的皇帝。
  這個問題讓莊妃怔住,壹時不知怎麽回答,想了想道:“做中國人的皇帝是妳父皇生前的夙願,也是他壹直努力的目標,現在這個目標由妳來實現,額娘想妳父皇在天之靈壹定很欣慰。”
  “噢,”
  福臨點了點頭,擡頭看著自己的母親:“額娘,那我怎麽做的中國人皇帝?”
  莊妃道:“當然是妳叔父睿親王的功勞了。”
  福臨不明白:“叔父做了什麽?”
  “他啊,帶著咱大清的勇士打敗了奪取明朝江山的流賊,要把咱們大清的都城遷到北京去,所以妳馬上就要做中國人的皇帝。”
  莊妃心中很激動,因為這件事是滿洲多少人的心願,不想真的實現了,而且是自己的兒子去當中國皇帝。
  “叔王打敗了明朝的流賊,孩兒就能做中國皇帝?”福臨顯然還沒明白。
  “當然!”
  莊妃笑了起來,“明朝的流賊是很厲害的,他們都被妳叔王打敗了,以後就更加沒有人是我們對手了。”
  福臨懂了,點了點小腦袋,卻說道:“額娘,那應該是叔父的功勞,是他打敗的流賊,理當他做中國皇帝,怎麽輪到孩兒做呢?”
  莊妃壹楞,搖頭道:“妳是皇帝,妳叔父是妳的臣子,他手下的勇士都是妳的臣子,他們是在替妳這個皇帝沖鋒陷陣,所以只能由妳來做中國的皇帝,他們不可以的。”
  “噢,這樣啊。”
  福臨徹底明白了,繼而很是開心問母親:“那孩兒什麽時候能去中國當皇帝?”
  “快了,快了。”
  莊妃抱著的是兒子,腦中浮現出卻是小叔子多爾袞的身影,想到多爾袞的幾次夜入,曠了壹個多月的身子沒來由的壹暖。
  她很快就會見到多爾袞了,再忍忍,再忍忍。
  ……
  大順軍撤入山西以後,多爾袞下令阿濟格率部停止追擊,返回北京休整。
  這段時間,多爾袞壹直以為李自成會在太原坐鎮,然後從陜西等地火速調兵入晉,加強山西防務。然而讓多爾袞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李自成沒有留在太原坐鎮,反而同劉宗敏等大將率主力繼續西撤,像是準備直接渡過黃河回到西安。
  這給了多爾袞攻占山西的信心,但在此之前他卻給吳三桂連發三道手諭,要求將潛藏軍中的崇禎太子送到京師。
  吳三桂對此卻是猶豫不決,先後回信都說崇禎太子不在他軍中,乃是外界有人造謠,意離間吳三桂與滿洲關系。
  事實上崇禎太子的確在吳三桂軍中,乃是由壹個老太監帶著太子扮作百姓投奔過來的,吳三桂當時大吃壹驚,不敢聲張命人偷偷藏在軍中。
  只是這件事不知怎麽就被滿洲人知道了,搞得吳三桂現在也很矛盾,他雖已經降清並接受滿州平西王的冊封,然而軍中依舊打著“復君父之仇”旗號,並且與明朝不願降清的官員保持壹定聯系,這說明吳三桂現在對局面也看不透,或許說他也不認為滿洲能占中國,因此現在要是把崇禎太子交出,無疑就是斷了他的後路。
  只是,多爾袞催逼甚急,吳三桂若還是不將崇禎太子交出,恐怕滿洲真的會懷疑他。
  自山海關之戰後,吳三桂壹直被多爾袞逼迫為前鋒追擊李自成主力,大小數戰雖斬殺了不少順軍,吳軍的損失同樣很大。壹片石之戰,本就傷亡壹萬余,現在吳三桂軍中健卒已不到兩萬。要是滿洲人懷疑他調兵來攻,吳三桂是萬萬難以敵擋的,並且,吳三桂也不可能再投順。
  所以,這件事真的是棘手。
  不知道是交還是不交的吳三桂向其幕僚方光琛討教。
  方光琛是原遼東經略方壹藻的兒子,善奕、能詩、多遊談,常常以管仲、諸葛亮自比。
  當時在舅舅祖大壽部下為中軍的吳三桂主動拜於方壹藻門下,與方光琛相識。方壹藻去世後,方光琛便壹直跟著吳三桂,幫助其襄贊決策,名為幕僚,實是軍師。
  方光琛直接說道將太子送給滿州人,必定是被殺害的多,建議吳三桂最好是不要交。
  吳三桂犯難道:“不交多爾袞必疑我,我們可打不過八旗。”
  方光琛搖頭道:“長伯,李闖沒有殺害太子,連永王、定王,還有秦藩、晉藩全都沒有殺害,妳又豈能連李闖都不如。況眼下明朝勢力猶大,難道妳真要永遠侍清不成?”
  “這……”
  交也不是,不交也不是,吳三桂頭都大了,暗罵太子跑哪裏不會偏跑他這裏來。
  “我看不如悄悄放了,命人送他往江南,這樣壹來長伯名聲不損,二來萬壹太子能夠至南都,將來……”
  說到這,方光琛止住,他相信吳三桂能明白他指的是什麽。
  “好,就依獻廷的辦,九王再催,咬死不知便是。”
  吳三桂拿定主意,命人將太子偷偷送出軍營,密令護送之人壹定要將太子送到江南。
  幾千裏外的山東南境,同樣圍繞送還是不送,壹大幫人爭論了半天。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