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唐紅

聖誕稻草人

歷史軍事

  我看到唐高祖李淵在太極宮內猶抱琵琶半遮面……   我看到萬王之王李世民在兩儀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九百六十三章 草場的吸引力

滿唐紅 by 聖誕稻草人

2024-2-24 19:11

  李世民沈聲道:“不建立都護府的話,妳建立起來的十幾支兵馬駐紮到哪裏去?駐紮到邊陲上?那光是輜重運輸就足以將我們拖垮。”
  李元吉坦言道:“可以讓他們就食於敵……”
  “呵呵……”
  李世民冷笑著譏諷道:“就食於敵,妳說的可真輕巧。如果就食於敵容易的話,我們也不用帶那麽多糧草。”
  這戰場上就食,不是說妳能找到食物,看到食物就行,妳得能奪到手裏才行。
  而打仗這種事,沒有人可以保證每戰都勝,所以就食於敵的話,壹旦輸的次數比贏的次數多,那鐵定得斷糧。
  而壹旦斷糧,大軍不僅得停止攻伐,還要做好被餓死的準備。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敵人很有可能會抓住妳斷糧的機會,反攻過來。
  到時候妳人困馬乏的,根本無力招架。
  所以就食於敵這種事情,不是說妳想幹就能幹的。
  妳得做好全軍覆沒的準備,並且有付出全軍覆沒的代價的決心,才可以這麽幹。
  李元吉點著頭道:“我知道就食於敵不容易,可我們是讓突厥人就食於敵,又不是我們自己就食於敵……”
  所以即便是全軍覆沒的話,那覆沒的也是突厥人,而不是大唐人。
  此舉雖然有草菅人命的嫌疑,但大唐不會有什麽聖母跳出來幫突厥人叫屈。
  “況且,有我大唐為突厥人提供軍備,以突厥人的悍勇,草原上還真沒幾個勢力能是他們的對手。所以他們壹旦踏上了征程,就食於敵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李元吉繼續說道。
  李世民只是皮笑肉不笑的呵呵了壹聲,然後沒音了。
  他看出來了,李元吉就是不在乎突厥人的死活,所以才讓突厥人去就食於敵。
  至於突厥人在就食於敵的過程中會付出多大的代價,李元吉明顯沒考慮。
  而他自然也不會去考慮。
  他又不是突厥的皇族,突厥人死不死跟他壹點兒關系也沒有。
  指望他去憐憫突厥人,那不可能。
  他對任何對大唐,對他自己沒有價值的人,都生不出憐憫之心。
  見李世民不說話了,李元吉接著道:“妳對我的想法有沒有什麽建議,又或者其他的看法?”
  李世民不鹹不淡的道:“我的建議就是建立都護府,如果妳不願意建都護府的話,那我沒什麽建議。”
  聽得出來,李世民對建立都護府的事情很執著。
  這倒不是說他固直的認為在草原上建立都護府就是統治草原最好的方式,而是在兩漢和三國的時候,有這方面的先例。
  東西兩漢,以及曹魏時期,在西域建立的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統治的挺好的。
  也是因為如此,李世民才想照貓畫虎。
  其他的方式能不能有效的統治草原,歷史上沒有例子可以借鑒,對李世民這個純粹的唐人而言,是有風險的。
  而為了避免未知的風險,所以他才會顯得有些保守。
  事實上不止李世民,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掌權者在施政這方面,都是這樣的,都喜歡保守壹點,尤其是在沒有其他先例的領域,都喜歡按照先例來施政。
  他們之所以這麽做,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開拓精神,也不是說他們不喜歡創新,而是他們不喜歡冒風險。
  對很多掌權者而言,壹動都不如壹靜。
  創新都不如守舊。
  這也是為何歷朝歷代都比較守舊,都比較固化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有所創新,也都是在沿用了前代的各項政令很長壹段時間後,才會慢慢的去創新。
  所以李世民的想法李元吉能理解,但不代表就要聽李世民的。
  他有著遠超於李世民的見聞和知識,他的想法和策略自然也比李世民高遠。
  只要李世民對他的想法和策略沒有太大的看法,那就說明他的想法和策略是可行的,是符合這個時代的,那麽他就可以去做。
  “既然二哥沒有其他的看法和建議,那就這麽定了。我即刻給各軍傳令,讓他們找適宜的地方安置那些剛剛救出來的百姓,同時讓他們盡快將所有招降的,以及俘虜的突厥人,分出三六九等來,依照我的想法盡快分散開來。”
  李元吉緩緩的道。
  李世民沒有吭聲,只是板著臉坐在那裏。
  李元吉叫來了趙成雍,將自己的命令吩咐下去以後,盯著李世民繼續道:“我們再說說如何處置所有牛羊馬匹的事宜吧。
  在各聚集地分走數百萬以後,仍有數百萬需要我們處置。
  牛羊的話,我的意思是拿出壹部分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再拿出來壹部分分往奴隸比較多的各地。
  剩下的交給那些願意效忠我大唐,並且願意歸附的突厥貴族們的族人放養。
  具體在何處放養,等到阿史那思摩等壹眾突厥部族的首領到了再議。
  至於馬匹的話,挑出中間不適合充作戰馬的馬匹,拿出壹部分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另壹部分發往各地,低價販賣給需要勞力的百姓。”
  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牲畜就是最主要的勞動力之壹。
  而目前為大唐百姓提供勞動力的牲畜主要有牛、騾子、驢。
  馬匹雖然也有,但數量不多。
  因為絕大多數的馬匹被充作了戰馬,剩下的大多也充任著交通工具的角色,所以馬匹的價值很高,壹般的百姓根本買不起,更別說買壹匹馬回去充當勞動力了。
  所以將此次繳獲到的壹大批馬匹投入市場,讓他們成為百姓們的勞動力的話,能有效的緩解大唐勞動力不足的欠缺,同時也能提高大唐糧食的產量。
  雖說壹口氣將壹大批馬匹投入到市場裏,朝廷會吃很大的虧,會少買很多錢。
  但相比起對大唐國力的提升,以及對大唐勞動力的提升,這點虧,這點錢財,根本不算什麽。
  大唐如今不缺錢,缺的是勞動力,以及綜合國力。
  所以在這兩個方面,投入多少錢,損失多少錢,都不算虧。
  只要大唐的勞動力和綜合國力上來了,大唐能得到的就更多。
  而現如今大唐的國力還支持不了大唐的將士發揮出全部的實力,也支持不了大唐的掌權者的野心。
  所以在增強勞動力和增強國力這兩方面,必須加大投入。
  李世民明顯是清楚這壹點的,所以對這方面的處置沒有半點微詞,只是問了壹句,“那剩下的馬怎麽辦?我們也好,突厥人也罷,可用不了那麽多馬。”
  在突厥的老弱婦孺被排出戰鬥序列,在突厥貴族被清除或者遷移到大唐內部以後,空出來的馬很多。
  刨去要分給百姓的劣馬,仍有不少良馬,甚至上等馬。
  而這些馬,大唐的將士騎不完,突厥人組成的十幾個兵團也騎不完。
  放著不用,或者留著下崽,那純純是浪費,所以必須利用起來。
  李元吉回答道:“剩下的馬我準備分撥壹部分給各個聚集地,讓馬繼續生馬,另壹部分發賣給所有的勛貴。”
  “發賣?”
  李世民楞了壹下,譏笑道:“勛貴們如今都等著撿便宜呢,誰會耗費大價錢來買這些馬?”
  勛貴們哪個不是人精?
  在大唐繳獲頗豐的情況下,他們有極大的可能會用最小的代價從中分壹杯羹,甚至任何代價都不需要付出,就能獲得極大的賞賜。
  他們有便宜不占,為何要花錢?
  所以,直接讓勛貴們花錢買馬,可能性不大。
  李元吉笑道:“我知道勛貴們都等著在撿便宜呢,所以讓他們花錢來買馬,他們肯定不幹。所以我準備在此地建立壹座獨屬於我皇家的馬場,並且在戰後舉行壹場賽馬。
  優勝者可以得到壹片不輸給皇家馬場的草原,還能得到三千匹上等馬。”
  李世民斜著眼,壹副‘就這’的樣子。
  李元吉繼續笑道:“叔父們、堂兄弟們,阿姊們、妹妹們、堂姊妹們,不都想賺錢嗎?只要他們花錢買馬,我就給他們劃撥草場。
  買多少馬,劃撥多大的草場。
  誰要是壹口氣能買上萬的馬匹,我給他們劃撥壹片不輸給我大唐壹州(小州)之地的草場。”
  李世民壹下子就瞪起了眼,噌的壹下站起了身。
  這跟在突厥給所有的皇親國戚們劃撥封地有什麽區別。
  雖說突厥遠不如大唐富庶,可是對皇親國戚們而言,封地的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
  除了極個別能夠得上皇位的看不上偏遠的地方的封地,也不願意到偏遠的地方去,剩下的,妳就是給他劃撥壹塊石頭,他也會緊緊的抱著。
  在這種情況下,買馬就給草場,那些皇親國戚們還不得瘋了?
  他們本就在長安城周遭有馬場,也喜歡養馬、賽馬,甚至比馬,馬球更是長安城內的熱門娛樂。
  如今只不過是將他們的馬場擴大了許多倍,將他們的玩物變成了壹樁不僅可以讓他們玩,還能給他們帶來收益的生意,他們怎麽可能不願意。
  這些馬場又不是要他們親自打理,他們只需要派壹個府上的心腹,帶著壹群仆人,再采買壹些奴隸就能打理好了。
  而如今大唐從突厥俘虜的奴隸數以數十萬計,他們想要采買奴隸實在是太容易了。
  可以說朝廷已經幫他們鋪好了所有的路,他們只需要付出壹點錢財,付出壹點人手,就能得到壹大片草場,以及壹項可持續發展的生意。
  只要他們不蠢,都會壹頭紮進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