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分清主次
滿唐紅 by 聖誕稻草人
2024-2-24 19:11
就在馮盎對兒子的遭遇傷春悲秋的時候,那邊陳叔達和蕭瑀也聊上了。
蕭瑀在陳叔達坐下以後,調笑道:“沒想到啊,妳居然絲毫沒給馮盎面子。”
陳叔達面無表情的瞥了蕭瑀壹眼,十分淡然的道:“我為什麽要給馮盎面子?”
蕭瑀楞了壹下,遲疑著道:“我沒記錯的話,妳陳氏也吃著海運這碗飯,妳這麽不給馮盎面子,不怕馮盎砸了妳們家的飯碗?”
陳叔達這次連瞥都沒瞥蕭瑀壹眼,依舊淡然的道:“陳氏是陳氏,我是我。陳氏是吃的海運那碗飯,但我吃的卻是朝廷這碗飯,我得先保住自己的飯碗,才能保住陳氏的飯碗。
如果我保不住自己的飯碗的話,那陳氏還能不能吃上海運那碗飯重要嗎?”
蕭瑀壹下子被陳叔達這話懟的沒話講了。
確實,人得分清楚主次。
他們是先吃了朝廷這碗飯,才有海運上的飯吃的。
如果連朝廷這個碗都端不穩,那就沒資格再端其他的碗了。
他們背後是有世家豪門撐腰,是借著世家豪門龐大的體量擠開了其他競爭者,從漕運和海運中分了壹杯羹的。
可分到羹的人多了,又不止他們兩家。
而至今端漕運和海運這張碗的世家豪門中,唯有他們端的最穩。
而他們之所以能端的這麽穩,沒有任何人敢覬覦,就是因為他們兩個是大唐的宰輔,不僅能通過世家豪門的手段去針對對手,也能通過官方的手段把對手拿捏的死死的。
如果他們沒這層身份的話,那就沒人會怕他們,今時今日博陵崔氏所遭遇的壹切,很有可能也會發生在他們的氏族身上。
馮盎在夾在他們和李孝恭等人中間的時候,也不會伏低做小,說盡好話,而是會全方位的倒向李孝恭。
雖說馮盎在說話的時候仍舊向著李孝恭,有點得罪陳叔達的意思,可這恰恰證明了馮盎是個聰明人,會做事,會說話。
要知道,如今的天下可是大唐的天下,也是李氏的天下。
李氏的第二代掌門人就在大殿的正中坐著呢,在李氏的人和陳叔達起了沖突以後,馮盎要是采取兩不得罪的方式處理問題,看似最後誰也沒得罪,實際上卻把大唐最大的那個得罪了。
不得罪李氏的人,只得罪陳叔達,恰恰是最妙的解決辦法。
壹來向李氏證明了自己的忠誠,讓李氏的第二代掌門人看到他無論在任何事情上都會站在李氏壹邊。
二來將李氏高高的擡起,將陳氏踩了壹腳,避免了陳叔達和李孝恭因為口角結成死仇。
縱然李孝恭會因為今日的事情對陳叔達產生不快,被他這麽壹調和,李孝恭也不會興師動眾的去報復。
畢竟,面子他已經幫李孝恭賺回來了,李孝恭再心存芥蒂,去報復的話,那就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
而李孝恭不管是不是心胸狹窄的人,只要稍微有點政治頭腦,都不會因為這種已經爭回面子的事情跟陳叔達壹個重臣大動幹戈。
雖說以陳叔達和李孝恭之間的交情,以及雙方在朝堂上擡頭不見低頭見的關系,還不至於為這種事情大動幹戈。
但馮盎壹個不了解京城各種內情的外藩,能在他們雙方產生矛盾的第壹時間就想出這種解決辦法,還是相當厲害的。
蕭瑀認識到自己沒有分清主次,便不再討論這個話題,而是換了壹個話題,“馮盎今日雖然沒有明說什麽,可暗中可沒給妳留面子,妳接下來準備怎麽辦?”
陳叔達看傻子壹樣的看著蕭瑀道:“人家壹個國公,還是手握重兵的外藩,是我想怎麽辦就能怎麽辦的嗎?”
妳怕是對我的職權有所誤解吧?
我是宰相不假,可大唐不止我壹個宰相。
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做宰相的,雖說是壹人之下,但實際上能騎到我們頭上的比比皆是好吧?
我們要是太囂張的話,會死的很慘。
蕭瑀聽到這話,翻了個白眼,沒有再搭理陳叔達。
陳叔達這人已經不能處了,已經開始在他面前藏著掖著了,遇事也不願意跟他真話了,以後還是多跟任瑰交流交流吧。
……
李元吉懶洋洋的側坐在坐榻上,手拿著酒盞,笑瞇瞇的看完了陳叔達和李孝恭發生口角,也笑瞇瞇的看完了他們所有人發生完口角以後的反應。
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都很友好,沒擼起袖子動手。
這比秦王府的那幫子舊部強了不知道多少。
要是秦王府舊部在此的話,別說是發生口角了,就算是為了爭壹個位次,也會大打出手。
傷人、致殘,那都是在所難免的。
至於言語上的沖突,以及心裏面的計較,那倒不重要。
反正只要不傷人、不致殘,那就都有商量的余地。
“來!諸卿盛飲!”
在馮盎和兒子馮智戴情緒滿滿的敘完了舊以後,李元吉說了幾句場面話,邀請殿內的壹眾臣工盛飲。
酒過三巡,在大家都喝的差不多的時候,李元吉拽著馮盎聊起了交州的壹切。
先是問了壹番交州的風土人情,以及交州的各個總管、刺史在位期間的得失,然後又問了壹大堆有關百蠻的問題。
最後又問了壹番馮盎有沒有什麽困難需要朝廷解決,勉勵了馮盎幾句,讓馮盎再接再厲,幫大唐牧守好交州。
這些話雖然還是些場面話,可必須得說,而且還得推心置腹的說。
不然上位者跟下屬談心的時候說什麽,聊女人嗎?
那是李淵!
雖說俗的下屬會更喜歡,可這是正式場合。
此外,在下屬面前展露自己不堪的壹面的話,也容易在下屬面前失去威嚴。
尤其是像是馮盎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外藩,在他面前沒有了威嚴,那他就敢反。
所以在馮盎這種下屬面前,不僅得正正經經的說場面話,還得時刻保持著自己的威嚴。
在約莫聊了壹個時辰以後,李元吉才止住了談興,讓馮盎先下去休息,好好的養精蓄銳,回頭再促膝長談。
馮盎自然是滿口答應了,不過在答應以後,提出了壹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
準確的說,是讓李元吉意想不到的。
“妳要去拜會李靖?”
李元吉有些意外的盯著馮盎問。
馮盎遲疑著道:“殿下若是覺得不妥,那就算了……”
馮盎之所以把這件事說出來,是因為他壹個外藩入京,私底下去跟壹個朝中能領兵,而且能打勝仗的將帥之才會面的話,容易引起誤會。
所以他幹脆光明正大的把這件事說出來,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也不用擔心被人猜忌。
李元吉搖著頭道:“我倒是沒有覺得什麽不妥,只是不明白妳為何要去拜會李靖?”
李靖這輩子估計是沒機會去交州了,所以馮盎要去拜見李靖,也沒什麽好在意的。
馮盎又把這件事大大方方的說了出來,可見馮盎也沒存什麽壞心思,不怕被人知道,所以也沒理由阻止。
李元吉唯壹想知道的就是,馮盎為什麽要去見李靖。
如果說是因為李靖去過交州,跟馮盎有那麽壹點交情的話,那馮盎入京的時候,李靖為什麽不站出來說要去迎?
如果兩個人沒交情的話,那馮盎誰也不找,偏偏提出要去見李靖,又是為了什麽?
馮盎遲疑了壹下,苦笑著把李靖在交州的所作所為講了壹遍。
聽得殿內絕大多數人是目瞪口呆。
畢竟,李靖當時在交州所作的壹切,在上奏給朝廷的文書中就那麽幾句話,所以朝堂上的人知道的僅限於文書,並不知道太多的詳情。
倒不是說朝堂上的人屍位素餐,連這種事情都不關註,而是李靖和李孝恭征討南梁的時候,恰好是朝廷和王世充、竇建德三方大戰的時候。
當時朝廷所有的目光都在北方,都在王世充和竇建德身上,根本沒有閑心去關註交州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所發生的壹切,也沒有閑心去計較李靖和李孝恭遞上來的文書中有多少水分。
反正,對朝廷來說,交州上下都降了就夠了,至於怎麽降的,殺了多少人,根本不重要。
只要朝廷的兵馬沒有太大的損失,那就不值得關註。
畢竟,竇建德當時都率十萬大軍殺過來了,要在洛陽跟王世充會盟,壹起共擊大唐。
有那個閑心,還不如多關註關註竇建德呢。
興許還能想出那麽壹兩個小妙招,減少大唐的損失,增大大唐取勝的把握。
所以朝野上下對李靖在交州做過的事情真的不怎麽了解。
李靖在交州殺人都快殺成人屠了,也不好過分的宣揚自己的殘忍。
再加上他當時只是李孝恭的副手,他要是功高蓋主了,那李孝恭的臉往哪放?
所以李靖不提,也沒有人主動去追問,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到了後來,先是劉黑闥反了,然後是突厥人來了,再然後是輔公祐反了,朝廷疲於應對,也沒時間去關註李靖在交州所作的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