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

更俗

網遊小說

夢境。
光怪陸離的夢境。
醉酒後伏案而睡的韓謙,在光怪陸離的夢境裏,仿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壹)

楚臣 by 更俗

2023-4-22 11:13

  崇文殿之上,與梁國是和是戰,諸參政大臣爭論半天未休。
  “諸卿爭執半天不休,哀家也聽糊塗了。”
  清陽看彬兒坐在身邊很不耐煩了,抓住他的小手,叫他稍安勿躁,她坐在禦案之後,窺著諸臣及禦案另壹側黃娥的神色,此時她已經將沈漾、楊致堂、楊恩、鄭榆等人的態度差不多都摸不清楚了,確實與雷成說的壹樣,鄭家在關鍵時刻倒戈了,她的心思卻也安定下來,故作不耐煩地說道。
  “壽王既然執意反對與梁軍和議,以哀家婦道之見,也斷不能坐看梁軍再肆意逞兇,坐看其兵馬席卷荊襄,朝廷此當調右龍武軍步甲即刻從揚州西進,攻伐滁州。而招討軍在荊襄糧秣漸缺,甚至都難以支撐到八月,亦當令嶽潭江洪袁衡諸州,從陸路將糧草運往鄂州集結,再由右龍武軍水師趕往鄂州,集中將糧草運過江。只要糧秣供給充足,不僅不懼梁軍敢打荊襄,還能使招討軍從隨陽、樊城收復鄧均光霍等地,想來信王他也沒有借口將右武驤軍撤回……”
  長信太後要比明成宮這位更熟諳軍政之事,眾人早就覺得意外,聽她的口氣也是不耐煩楊致堂主戰卻不舍得將右龍武軍押上去,鄭榆更是借機將楊致堂壹軍,接過話茬,說道:“右龍武軍此刻就能決然從揚州出兵,並調水營集於鄂州協運糧草,鄭家子弟必與荊襄共存亡,不叫梁軍再得荊襄壹寸之土——壽王爺,妳怎麽說?”
  明成太後不諳軍政之事,插不進什麽話,坐在禦案之後,人就更顯得疲憊不堪,而崇文殿爭議了半天,問題的焦點很是清晰,也基本能確認和議談不攏,八月中下旬韓謙極可能會出兵荊襄。
  即便蜀軍直接出兵參戰的可能性不大,但除了投附梁國的李知誥、柴建在梁州有兩萬兵馬可以沿漢水而下,進攻襄樊的西翼外,此時能確認韓謙從商洛、河洛已經調了約有兩萬兵馬進入鄧州、均州及光州三地,使得梁軍在這三地的駐軍增加到四萬。
  特別是二月底之前集結於淅川赤山會人馬,隨時能夠出丹江,切斷漢水中下遊兩岸的聯系。
  他們此時不怎麽擔心韓謙會有實力進攻淮東或京畿。
  除了梁軍在東南線並沒有大規模的馬步軍集結外,更主要的是京畿附近及淮東目前就總計有十多萬精銳防守。
  背倚廣闊、糧秣充足的江東地區,壹旦暴發激烈的戰事,他們就可以征調更多兵馬勤王。
  不過,即便不考慮鄭家的態度,大殿之內的眾人,也沒有誰願意看到荊襄有失。
  年初原本從諸州調往荊襄補給招討軍的糧秣等物資,被赤山會壹下子截走四十萬石,之後局勢就陡然緊張起來。
  壹是被截(劫)走糧秣的州縣百般推托,不願意重復承擔征糧,二是如此危局之前,沒有哪支船隊敢走長江水道運糧,這使得人數多達九萬余眾的招討軍,駐守在襄城、樊、滄浪、隨陽、郢州等地,後續的糧秣只能從駐地附近征斂。
  而荊襄諸州,襄州、郢州、隨州這兩年差不多已打殘了,而鄧均兩州又落入梁軍之手,存糧較為充足的荊州、黃州、新置的復州,雖然是魚米之鄉,但去年就大規模從地方上籌糧支持軍用,今年之後加倍征斂,截止到五月底從地方就額外強征了逾六十萬石糧谷及各類物資,致使地方怨聲載道。
  當然,荊復黃三州民間或許還有壹定的儲糧可以壓榨,招討軍甚至可以出動兵馬配合地方官府強行征糧,但問題在於民怨積累到壹定程度,等到韓謙正式出兵時,地方民眾會不會毫不猶豫的倒戈相向,又或者說不等韓謙派兵南下,地方就激起民變?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就是右龍武軍從揚州出兵,從東線牽制住梁軍的兵馬,然後不惜壹切代價的將集結於鄂州的糧草,運往長江對岸的復州。
  整個南方這些年風調雨順,地方上還是能征調大量的糧食,但關鍵要能運到江北岸去。
  梁軍戰鬥力雖然強,但也不是神。
  大家心裏也很汪楚,當前的整體形勢,對梁軍極為不利,只要他們能將戰局維持到十月底禹潁等河流冰封,在蒙兀騎兵及東梁軍的強大攻勢,梁軍再不交出鄧均及淮西等地求和,必然難逃全面崩潰的敗局。
  楊恩、沈漾、杜崇韜等人都看向楊致堂,不曉得他此時願不願意將右龍武軍的步卒、水師拿出來。
  鰲山島水寨被摧毀,楊致堂到這時候胸口還隱隱作痛,自然是壹萬個支持出兵收回淮西,但提到要右龍武軍先進攻淮西,還要將右龍武軍殘剩的水軍闖過封鎖到鄂州去運糧,當即就遲疑起來,說道:“右龍武軍守京畿東翼,不可輕動,或可先調兩萬楚州軍進攻滁州。”
  “楚州僅有信王三萬駐軍,還要防守住淮河下遊,此時調信王兵馬,楚州防禦空虛,為東梁軍所趁,又要如何是好?”鄭榆問道。
  “東梁軍強攻下蔡不得,必然樂意坐看信王對滁州用兵,或可遣秘使前往汴京議事,只要東梁軍在淮河北岸的兵馬都撤回到徐州,便無憂楚州有失。”楊致堂說道。
  “嘩!”
  清陽掀不起檀木盤龍禦案,將禦案之上當擺飾的鎦金花瓶、鎮紙等物,壹起推倒在地,霍然立起,指著楊致堂的鼻子破口就罵。
  “先帝屍骨未寒,妳這老匹夫竟要與胡虜媾和,是不是要將先帝的屍首從皇陵裏拉出來,直接送給胡虜,妳這老匹夫才高興?韓謙此賊是奸而無信,但哀家就不知道胡虜在妳這老匹夫眼裏又有多少信義,又或者說當初胡虜勾結呂輕俠,使刺客殺先帝,妳這老匹夫也暗中插了壹手?”
  沒想到長信太後突然間翻臉不認人,指著楊致堂的鼻子破口就罵,沈漾、杜崇韜、楊恩、鄭榆、張潮、鄭暢等人壹個個都是措手不及,面面相覷,看著楊致堂被罵得臉色失青,卻又不知道如何相勸。
  “黃姐姐,先帝屍骨未寒,妳難道也忘了先帝對我們姐妹倆的恩寵?楊致堂這匹夫要與胡虜溝壑,是逼著我們姐妹倆去殉死啊,要不然如何去面對九泉之下死不瞑目的先帝啊?”清陽沒有看楊致堂枯瘦老臉被她罵得跟豬肝壹般,轉頭看向黃娥哀聲說道,盈盈妙目,淚水似乎分分鐘就要像決堤的禹河傾泄而下。
  黃娥也是受了壹驚,面對這壹幕也是驚慌失措,不知道要怎麽處理,但不管怎麽說,呂輕俠此時已經投到蒙兀人的帳下,更坐實先帝乃蒙兀人刺殺的事實,誰敢提與蒙兀人或其走狗東梁軍媾和壹事,被指著鼻子破口大罵,都是輕的。
  “先帝屍骨未寒,與胡虜媾和之事,絕不可行,否則哀家愧對九泉之下的先帝,也難對天下臣民交待,壽王爺,妳失言了。”黃娥也只能硬著頭皮,冷言訓斥楊致堂道。
  “大楚江山飄搖,老臣操之過切,請太後罪責!”楊致堂低下頭說道。
  “妳哪裏是操之過切,妳心裏但凡還有先帝的壹點地位,便不會說出這樣的混賬話來!”清陽哪裏有這麽輕易就放過楊致堂,冷臉厲聲訓斥道,“而高祖皇帝為徐氏戮害,韓謙年前就將徐氏、章新春等逆犯送入金陵受審,妳百般拖延又是為了哪般,妳心裏又真念過半點高祖皇帝當年待妳的恩情?”
  “……”大殿之內頗為蔭涼,但楊致堂額頭已冒出汗珠子來,他身為大楚樞密使、壽王,可以說是地位比沈漾、楊恩、杜崇韜還要略高壹籌的第壹重臣,被清陽破口大罵後又如此指著鼻子訓斥,真是恨不得找條地縫鉆進去。
  “稟太後,事有輕重緩疾,壽王他也是……”張憲站出來說道。
  “為高祖皇帝報仇雪恨、為先帝報仇雪恨,什麽時候成了無足輕重之事?自徐明珍之下,東梁軍中還有多少逆臣賊子雙手沾滿高祖皇帝的血,妳們壹個個都忘了嗎?事有輕重緩疾,好壹個張憲,妳心裏可還真是將高祖皇帝、將先帝放在眼裏啊!”清陽冷冷的問道。
  張憲滿頭大汗,撲通跪在地上,不敢會爭辯什麽。
  “哀家今日可算是將妳們這些滿口仁德忠義的臣子都看明白了,妳們擬詔廢了哀家跟彬兒吧,妳們要擁立福王也好,信王也好,又或者楊致堂妳自己要坐這皇位,也都由妳們的便……”說罷,清陽牽起不知所措的楊彬的手,作勢便要朝大殿外走去。
  “老臣失言,請太後息怒!”楊致堂再也扛不住壓力,雙膝跪在大殿之上,擺出真正的請罪姿態來,說道。
  “壽王失言,也是為國事焦慮,請太後息怒!”沈漾等重臣在大殿之上皆得賜座,這時候見長信太後鋒芒畢露,再也坐不住,紛紛站起來躬著身子相告。
  周啟年等尚書省官員不在大臣之列,旁聽大殿議事已是殊榮,沒有得賜座的資格,沒想到長信太後這壹次的態度如此強硬,都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要如何應對。
  “先帝死得那麽慘,壹年時間都沒有過去,妳們壹個個自許忠臣孝子,卻滿心想著與大仇媾和——再想想高祖皇帝,開創這片基業,賜諸卿富貴權勢,妳們壹個個滿口仁義道德,卻將謀毒高祖皇帝的逆犯扔在壹旁,理也不理,好似高祖皇帝的死,是那樣的無足輕重。妳們現在壹個個說楊致堂是為國事焦慮,哀家且問妳們,大楚朝廷,有為先帝、高祖皇帝報仇雪恨更重要的國事嗎?”清陽哀聲質問,聲音在大殿之上傳蕩。
  楊致堂跪在大殿之上,硬著頭皮說道:“徐氏、章新春等戮害高祖皇帝,當轅(車裂)及夷三族,陳德等助紂為虐,妖言蠱惑王氏謀害先帝謀反,當轅及夷三族……”
  “妳之前百般拖延,此時又殺氣騰騰,動不動就要夷人三族,這是要殺給哀家跟陛下看嗎?”清陽盯著楊致堂訓斥。
  “老臣不敢,請太後裁決。”楊致堂說道。
  “哀家在妳們眼裏,只是個壹無是處的婦道人家,哀家說什麽話,妳們哪個會聽入耳中?妳們都不要假惺惺的說這些話了,廢了哀家與陛下便是,這個皇位妳們自己去坐。”清陽牽著彬兒的手,執意要走。
  “請太後裁決。”沈漾、楊恩、杜崇韜等人硬著頭皮說道。
  清陽說道:“哀家是沒有什麽見識,也知道諸事當循祖宗之法。高祖皇帝及先帝遇刺,亦需禦史臺審理清晰無誤,才方便張榜詔告天下,告慰高祖皇帝及先帝在天之靈——妳們倘若還念著高祖皇帝、還念著先帝的恩情,便應著禦史臺即刻審辦逆案,而非百般心思叵測的拖延。”
  照道理這兩樁逆案都由有宗室大臣同大理寺、禦史臺會審,但長信太後此時意思是要完全交由禦史臺審辦,也不能說就完全不合制。
  沈漾、楊恩、杜崇韜等人心裏更是知道此時大肆審理這兩樁逆案,必然會在朝野掀起對東梁軍及蒙兀用兵的聲音,那對梁軍用兵的聲音就會進壹步受到壓制。
  畢竟除了徐氏、章新春以及太後王嬋兒、陳德等人外,這兩樁逆案真要清算起來,就會發現還有相當壹批的罪魁禍首,此時都留在東梁軍及蒙兀軍中,唯有溫暮橋、溫博父子在投附棠邑時,是正式得到赦免的,當時裁定他們是受徐氏裹挾。
  鄭榆伸手拉了拉身側鄭暢的袍袖。
  作為禦史中丞的鄭暢,得族兄鄭榆示意,走上前大聲說道:“微臣禦史中丞鄭暢,奉太後詔,即刻著人審辦逆案!”
  “妳們怎麽說?”清陽眸光冷冽的盯著沈漾、楊恩、杜崇韜壹幹人等問道。
  這次危機暴發以來,因為涉及淮西對大楚太關鍵了,朝廷之中的和議聲音最為孱弱,即便是清陽她希望楚梁和議,也是屢次有朝臣上書勸告,但主戰派又分為速戰派與緩戰派。
  當然了,清陽即便最初揭穿秦問的身份,劃清她與棠邑的關系,但也無需掩飾她傾向和談的態度。
  主張和談與勾結敵國,完全是兩個概念。
  蜀國此時是站在梁國那壹面的,甚至不惜往渝州集結兵馬,給湖南、荊襄的西翼制造軍事壓力,她支持和談,朝野也只能說她心裏還是更傾向故國,性格又太過軟弱,擔心開起戰事之後會有太多的變數,對她母子二人不利。
  拋開內心隱晦不明的那壹絲情念不提,清陽心裏也很清楚留下相對有威脅、令大楚諸王公大臣深感壓力的梁國,才能有效壓制黃化及楊元演兩人的野心,更叫沈漾、楊恩等人只能更戰戰兢兢的輔佐彬兒長大成人。
  退壹萬步,只要彬兒能平平安安長大成年,楚梁劃江而治而沒有什麽不可以的,此時真要將梁國掐死了,黃家與楊元演之間或有壹爭,但她則註定將更加寢食難安。
  站在她自己的立場之上,她也應該是支持和談,又何需怕擺明態度?
  不過,她在朝中能不能獲得支持,還是要看朝中和議派與主戰派的力量對比。
  因為淮西的位置太關鍵了。
  對鄭家來說,淮西劃入梁國之後,鄭家的根基之地黃州地理位置就太突出了,因此鄭家最初時迅速拋棄以往與棠邑的密切關系,站在主戰的立場,甚至主張快速而強硬的收回淮西及鄧均二州,是主戰派裏的速戰派。
  奈何楊致堂始終不願將右龍武軍拿出去,當進攻淮西的第壹波主力,更希望看到蒙兀人、東梁軍重創梁軍後,能夠不戰而得淮西,是主戰派裏的緩戰派。
  事實上,除了信王府是堅定的速戰派外,即便是鄭氏求戰的決心,又或者說信心,都不是特別的強烈。
  真要將韓謙當成敵人,那註定是壹個令人又恨又畏的敵人。
  楊恩以及沈漾,多多少少還是能看到河洛局面徹底崩壞之後,蒙兀人的勢力滋大無人能制,必然是大楚未來將要面臨的最大威脅,心思也相當的矛盾、遲疑。
  在這種情形下,韓謙又百般示弱,事情就拖延下來,這卻符合朝中緩戰派的心思。
  楊致堂等緩戰派更是巴不得拖延到秋冬看到蒙兀騎兵、東梁軍再次大舉進攻梁國,他們再從南面徹底切斷梁軍的商貿,並將相當壹部分梁軍兵馬牽制在南線,就看看韓謙在壹波波強勢的進攻下,能支撐到什麽時候不崩潰掉。
  誰能想到,河洛第二階段戰事結束,韓謙卻再也不給他們這些緩戰派任何選擇的機會?
  現在擺在楚廷面前,就剩下速戰速決或和議兩個選擇。
  鄭氏因為自身利益,認清和談不成、韓謙在入秋之後就會大舉進攻荊襄的形勢之後,就立刻轉向支持和談。
  不過,要是楊致堂現在就願意將右龍武軍第壹時間西進威脅、牽制梁軍在滁州、東湖的兵馬,並不惜壹切代價的突破棠邑水軍的封鎖,將鄂州糧秣運過江,他們也可以轉過來支持速戰,但拖延卻絕對不行。
  不要看鰲山島水營大寨被棠邑水軍燒毀,此時楊致堂卻還舍不得將右龍武軍主力拿出來拼,他內心更希望宣而不戰。
  沈漾、楊恩等人也認可宣而不戰的策略,希望從四面八方往淮西外派增援兵馬,不斷加強對梁軍的牽制與壓制。
  這不失為壹個好的策略。
  然而關鍵問題在長江水道被切斷之後,九萬人馬的招討軍僅僅依舊地方上的供給,很難支撐到九月,同時考慮到楊元演會有坐山觀虎鬥的心思,確有可能會借糧草問題,將趙臻所部從隨陽、樊城等地撤下來,不會留趙臻與梁軍精銳血戰。
  要避免這壹狀態的發生,這就必然需要恢復鄂州與復州之間的水運,還是要不惜代價的與棠邑水軍先戰於長江水道。
  當然了,鄂州與復州之間的長江水道,遠離棠邑水軍的主駐地,只要右龍武軍能下決心從揚州出兵牽制梁軍,恢復遠在千裏之外的鄂復水運,還是有壹定優勢的。
  這也是王文謙所判斷的,談不成和議,下壹階段韓謙必然會使棠邑水軍全面出動,摧毀長江、漢水沿線的水營、碼頭等設施,到八月中下旬才會正式對隨陽、樊城、郢州、竟陵、黃州、舒州等地用兵。
  要麽和、要麽戰,崇文殿裏爭議了半天,眾人也都想明白了,但奈何楊致堂為了能讓主戰的楊元演從淮河下遊防線脫身,承擔起從東線牽制梁軍的重任,竟然不惜主張與東梁軍暗中媾和。
  當然,大殿之上不是沒有人考慮過這個可能,畢竟除了趙臻所部外,楊元演在楚州親領的三萬兵馬,絕對是大楚最能戰的精銳。
  不過,楊致堂提出這事,被長信太後指著鼻子破口大罵,除了楊致堂的嫡系張憲之外,卻也沒有其他人敢替他辯解半句。
  新帝登基之時,曾傳詔天下言明呂輕俠與蒙兀人聯手謀害先帝發動宮變,目前呂輕俠、周元等人又公然投向蒙兀,在推翻這壹定論之前,先帝屍骨未寒,誰要是這時候提聯合蒙兀伐梁之策,不怕朝野上下的唾沫星子將他噴死?
  楊致堂最大的失策,大概以為此時眾人在崇文殿,只是小規模的廷議沒有什麽話不能說,卻沒有想到長信太後會毫不猶豫的拿住這點,對他毫不留情面的予以打擊吧?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